圖片來源:Pexels
有天晚上,老木在咖啡廳裡遇到許久未見的朋友。她看起來依然光鮮亮麗,談吐間依舊充滿自信。
但當我問起她最近過得如何時,她停頓了一下,然後說:「還好啊,就是有時候覺得很累,但也說不上來為什麼。」
那個瞬間,我看見了她眼底一閃而過的疲憊,那是一種被小心翼翼收藏起來的情緒重量。
這讓老木想起了很多人,包括曾經的自己。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「懂事」、要「堅強」,彷彿展現脆弱就是一種失敗。
於是我們學會了把眼淚往肚子裡吞,把憤怒藏在微笑背後,把恐懼包裝成理性,彷彿這樣才是成熟,才是作為一個大人的展現。
壓抑情緒看似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機制,但時間久了,可能會發現,這個原本用來保護自己的盔甲,反而成了束縛我們的枷鎖。
這次,老木想和你一起陪你找到與情緒和平共處的溫柔方式。
圖片來源:Pexels
為什麼我們總是習慣壓抑情緒?
回想一下你的成長過程,是否聽過這些熟悉的話:
「哭什麼哭,真沒用,像個男子漢一點」
「生氣有什麼用,要學會忍耐」
「你已經這麼大了,不要這麼情緒化」。
這些關愛與責備交雜的話,其實會在心中留下「情緒表達是不被接受的,甚至是危險的」的信念。
而許多看似想太多的人其實善於觀察他人的需求,卻忽略了自己。這種敏感和體貼,往往來自於童年時期學會的生存策略。
為了獲得父母的愛與認同,我們學會讀懂大人臉色,學會在許多時候收起自己的真實感受。
導致在每次的衝突裡,把所有的情緒都攔截在那裡,認為這樣就能控制一切。但情緒就像水一樣,它需要流動,需要出口。
當我們持續地築高牆,總有一天,這些累積的心理壓力會逐漸上升,可能以身體症狀、關係問題,或是突然的情緒爆發來呈現。
童年創傷如何影響我們的情緒表達
不過童年創傷不一定是那些戲劇性的重大事件,
更多時候,它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互動所累積而成的。
比如,學生時期時,興奮地跑向媽媽分享今天在學校發生的趣事時,她卻因為忙碌而敷衍回應;或是當你因為考試失敗而難過時,爸爸說:「你考這什麼分數?哭能解決問題嗎?」
這些經驗會在我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傷痕,讓人覺得,我的情緒是不重要的,我的感受是麻煩的。
於是,我們開始學會在情緒出現的第一時間就將它們關進內心的小黑屋,認為這樣就能避免被拒絕、被批評的痛苦。然而其實那個學會壓抑情緒的小孩並沒有做錯什麼,他只是在用自己僅有的方式保護自己。
但現在的你,已經長大了,你有能力重新看見這些過往的模式,給自己不同的路。
推薦閱讀:聽話的孩子在那些情緒壓抑下未被看見的傷,該如何療癒?什麼是情緒自由?
圖片來源:Pexels
壓抑情緒對身心造成的隱性傷害
當我們習慣性壓抑情緒,身體不會因此而平靜。反而會以各種方式向我們發出求救信號。
因為情緒壓抑需要消耗大量的心理能量,就像是讓身體處在一個持續的戰鬥狀態中。如果你一整天都緊握著拳頭,到了晚上手臂會有多痠?
壓抑情緒對我們造成的影響就是如此,只是這種痠痛發生在我們看不見的心理層面。
更深層的傷害是,當我們習慣性地切斷與情緒的連結時,我們也同時失去了對自己內在需求的敏感度。我們可能不再知道什麼真正讓自己快樂,什麼讓自己感到恐懼,甚至連自己想要什麼都變得模糊不清。
這種與自我的疏離感,往往是許多人感到空虛、迷茫的根本原因。
心理壓力累積的警訊
心理壓力的累積就像是一個緩慢而持續的過程,起初我們可能只是感到輕微的不適,但如果持續忽視這些警訊,問題會逐漸擴大。以下是一些需要我們關注的身心訊號:
身體層面的警訊 | 心理層面的警訊 | 行為層面的警訊 |
頭痛、肩頸痠痛 | 容易焦慮、煩躁 | 失眠或嗜睡 |
胃痛、消化不良 | 注意力難以集中 | 食慾改變 |
免疫力下降 | 情緒麻木 | 社交退縮 |
皮膚問題 | 自我價值感低落 | 工作效率下降 |
疲勞感持續 | 對未來感到絕望 | 依賴行為增加 |
些警訊並不是要嚇唬你,而是你的身體在用它的方式告訴你:「我需要被關心,我需要被照顧。」當我們開始傾聽自己的身心狀況,而不是繼續忽視它們時,我們就踏出了療癒的第一步。
圖片來源:Pexels
情緒是什麼?重新認識它與情緒對話
「情緒是什麼?為什麼它總是來得這麼突然?」
有人說情緒是麻煩,有人說情緒是弱點,有人說情緒是證明自己還活著的一種方式,我們似乎都知道情緒的存在,卻很少有人教我們如何與情緒對話。
這個問題讓我想起小時候第一次看到彩虹的那個午後。
那時候的我並不知道彩虹只是光線折射的結果,只是喜歡那樣多彩的顏色。情緒也是如此,它是我們內在世界最真實的色彩,是對這個世界的直接回應。
而從客觀角度看,情緒是大腦對內外環境變化的快速評估和反應系統。當我們遇到威脅時會感到恐懼,失去重要事物時會悲傷,達成目標時會喜悅。這些反應都是為了幫助我們更好地適應環境、保護自己,並與他人建立連結。
換句話說,情緒從來不是我們的敵人,它時刻在為我們的生存和幸福本身努力著。
但為什麼我們會覺得情緒這麼難以掌控呢?老木認為,這是因為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要「控制」情緒,而不是「理解」情緒。我們被告知要保持理性,要冷靜,要堅強。
當我們長期壓抑情緒後,我們可能會失去情緒表達能力,不知道如何準確地描述自己的感受。就像是一個畫家他失去了眼中的色彩與調色盤,即使心中有千言萬語,也找不到合適的顏色來表達。
推薦閱讀:跟家人相處很累?3個洞察幫你修復關係,找回平靜的相處方式
圖片來源:Pexels
4個步驟重建與情緒的健康關係
重新學會與情緒相處,就像是重新學會與一個朋友建立關係。
需要耐心,需要練習,更需要對自己的溫柔。老木想和你分享四個小步驟,幫助你一步步地重建與內在情緒的連結。
步驟一:覺察情緒的存在
覺察是一切改變的開始。
許多看似想太多的人其實很善於分析外在的情況,卻對自己內在的狀態相對陌生。因此第一步,我們需要把這種觀察留給自己,給自己一個觀察內在的機會。
不妨每天選擇三個時間點,可能是早上起床時、午餐後,或是睡前,
花幾分鐘時間問問自己:「現在我的身體有什麼感覺?我的心情如何?」不需要分析,不需要判斷,只是單純地觀察和記錄。
你可能會發現,原來緊張的時候胸口會悶悶的,生氣的時候肩膀會不自覺地緊繃,悲傷的時候喉嚨會有一種說不出的阻塞感。這些都是情緒在身體上的表現,它們是我們與情緒重新連結的重要線索。
覺察並不是要立刻改變什麼,而是重新認識自己。就像是重新認識一個許久未見的朋友,我們需要時間來了解他現在的樣子,了解他經歷了什麼。
步驟二:接納情緒的合理性
這可能是四個步驟中最具挑戰性的一步。我們的文化往往把某些情緒標籤為「負面」或「不好的」,於是我們學會了羞愧於自己的憤怒,因為悲傷而自責,為了恐懼而感到軟弱。但每一種情緒都有它存在的理由。
憤怒告訴我們界限被侵犯了,需要保護自己;悲傷提醒我們失去了珍貴的事物,需要時間療癒;
恐懼警告我們可能面臨危險,需要小心應對;焦慮讓我們為未來做準備。這些情緒它們並不是要為難我們,而是要幫助我們。
接納情緒並不意味著我們要被情緒控制,或是任由情緒氾濫。
它意味著我們承認:「我現在很生氣,這很正常」、「我感到恐懼,這是人之常情」、「我很悲傷,這說明我曾經愛過一個人、事、物」。
情緒就像是天氣。人只是觀察天氣的變化,然後做出相應的準備。
情緒也是如此,它們是我們內在天氣的變化,被觀察、被理解,而不是被譴責。
步驟三:學習適當的情緒表達
學會情緒表達並不一定是要你對每個人都毫無保留地傾訴,而是要找到適合自己的、健康的情緒出口。
以下是一些老木推薦的情緒表達方式:
表達方式 | 適用情緒 | 具體做法 | 參考方向 |
寫作或日記 | 各種複雜情緒 | 每天花10-15分鐘書寫感受 | 不需要完美的文字,重點是真實 |
運動釋放 | 憤怒、焦慮 | 跑步、拳擊、瑜伽 | 選擇適合體能的運動強度 |
藝術創作 | 悲傷、孤獨 | 畫畫、音樂、手工藝 | 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|
與信任的人對話 | 困惑、恐懼 | 找朋友或專業人士聊聊 | 選擇能夠同理你的對象 |
身體釋放 | 壓抑已久的情緒 | 大哭、大喊、深呼吸 | 確保在心理上能感受到安全的環境中進行 |
冥想或正念 | 焦慮、煩躁 | 專注當下的感受 | 從短時間開始練習 |
有時候,表達情緒可能會讓你感到更加脆弱或不安,這是正常的。
有時,表達情緒會讓人感到脆弱或不安,這是很自然的反應。
情緒表達的目的,不是要立刻「解決」情緒,而是讓情緒能夠自由流動。就像疏通一條被堵塞的河流,重點不在於阻止水流,而是在於恢復它原本的流動性。
童年創傷,可能讓我們對暴露真實感受感到害怕。不過現在的你已經有能力保護自己,擁有選擇權。你可以選擇在什麼時候、以什麼方式、對誰表達你的情緒,而不必為此感到痛苦。
步驟四:建立情緒的支持系統
最後一個步驟是建立屬於自己的情緒支持系統。這不僅包括外在的人際支持,更重要的是培養內在的自我照護能力。
老木發現,許多習慣壓抑情緒的人也習慣一個人扛下所有。這種孤軍奮戰的模式,往往來自於過去的經驗,也許曾經向人求助卻被拒絕,也許曾經表達脆弱卻被批判。但現在的你,值得擁有更好的支持。
外在的支持系統可能包括:理解你的家人朋友、專業的心理諮商師等等。
尋求協助並不是示弱,就像身體生病時我們會看醫生一樣,當心理需要照顧時,尋求幫助是健康成熟的選擇。
同時,你也要成為自己最堅定的依靠。學會在情緒低潮時對自己說一些鼓勵的話,學會在疲憊時給自己休息的允許,學會在成功時為自己感到驕傲。
建立支持系統需要時間,也需要勇氣。從小小的一步開始,也許是主動向一個朋友分享你的感受,也許是預約一次諮商,或是單純地給自己買一束花。
這些舉動都是在告訴內在小孩:「你值得被好好對待。」
推薦閱讀:如何打破代際創傷的循環?與原生家庭和解,療癒內在自我
圖片來源:Pexels
與情緒和解,那些情緒,都在等你回家
寫到這裡,老木想起了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位朋友。
壓抑情緒確實曾經是我們保護自己的方式,在自身還沒有足夠能力面對複雜世界的時候,它幫助我們生存下來。但現在,我們可以選擇用更溫柔、更健康的方式來照顧自己。
那些被你小心翼翼藏起來的情緒,那些你以為不應該存在的感受,
它們都是你的一部分,你不需要變得完美才值得被愛,你不需要永遠堅強才有價值。
從今天開始,也許試著對自己更溫柔一點。當情緒來敲門時,不要急著把它趕走,而是問問它:「你想告訴我什麼?」你會發現,那些曾經讓你恐懼的情緒,其實都在努力保護著你,愛著你。
最後,老木想說你已經很勇敢了,光是讀到這裡,就表示你願意為自己的內在和諧而努力。
這條路也許不容易,每當你感到疲憊時,記得那個願意與情緒和解的自己,記得你值得擁有一個內心平靜、與自己和諧共處的人生。
專長 | 生涯規劃、職場與育兒、親子關係、轉職、幼兒發展 |
營業時間 | 週一到周五13:00–20:00 、週六週日 休息 |
營業地址 | 600嘉義市東區小雅路353號1樓 |
官方網站 | 覓祈心理諮商所 |
周邊交通 | 嘉義高中、高工附近,可從嘉義火車站搭乘「光林我嘉線」至蘭潭DC步行2分鐘即可到達 |
» 更多推薦:
7 大黑豆功效與 4 項禁忌!剖析黑豆營養價值和需注意的副作用!
團體服訂製LOGO怎麼放?位置、大小、顏色一次搞定 ! 三大要素讓你一次搞懂!
黃冠華 | 只有內化過的知識才是自己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