斜槓工作真的適合你嗎?4個心理層面探索幫你重新定義屬於自己的斜槓人生

凱萍心理師

心理諮商並非一件困難的事,而是一個讓我們能更好地照顧自己的其中一種選擇,讓自己的心暫時得到休息,並在未來的道路上,走得更遠、更穩。

如果你有生涯規劃、職場與育兒、親子關係、轉職、幼兒發展上的任何問題,都歡迎來找凱萍心理師聊聊,相信凱萍可以給你更多更好的見解和建議,不要再被內心的困惑所煩惱。

文章目錄

滑開社群媒體,映入眼簾的總是各種斜槓成功故事,白天是設計師、晚上是烘焙師,週末還能當瑜珈老師;或者一邊經營自媒體、一邊做投資理財顧問,看起來既充實又令人羨慕。當你看到這些光鮮亮麗的斜槓生活時,心中是真的感到嚮往,還是隱隱約約有種「我也應該要這樣」的焦慮感?

近年來,斜槓工作從一個新鮮概念,逐漸演變成一種主流的工作型態,甚至成為許多人眼中的「人生勝利組」標配。然而,在這股斜槓熱潮中,老木觀察到一個現象,許多人並不是因為真正的熱情或需求而踏入斜槓,而是被外在的期待或內在的不安全感所驅動。這種情況下的斜槓,往往不是通往自由的橋樑,反而可能成為另一種形式的束縛。

斜槓成為潮流的當下,你是在追求夢想還是逃避現實?

還記得斜槓這個概念剛興起時,它代表的是一種勇敢追求多元興趣的生活態度。但當斜槓從「我想要」變成「我應該要」,從內在驅動變成外在壓力時,問題就開始浮現了。

真正健康的斜槓應該來自於「內在動機」而非「外在動機」。內在動機是指你因為活動本身帶來的滿足感而去做,比如你喜歡寫作時的思考過程、享受手作時的專注感、或者樂於分享知識時的成就感。而外在動機則是為了獲得外界的認可、避免焦慮、或者單純因為「別人都在做」而跟風。

當你的斜槓是基於外在動機時,你很容易陷入一種「表演性的忙碌」。表面上看起來很充實,內心卻可能感到空虛和疲憊。因為你不是在為自己而活,而是在為了符合某種社會期待而努力。這種情況下,斜槓反而成了另一種形式的枷鎖。

真正的斜槓應該是讓你感到更加完整和自由,而不是更加分裂和焦慮。如果在斜槓的路上越來越迷惘,或許是時候停下來問問自己:「我到底想要什麼?」

找到你真正的內在驅動力

圖片來源:Pexels

要真正理解自己的斜槓動機,你可以從三個層面來檢視:

情感需求、認知需求,以及自我實現需求。這三個層面就像是一面鏡子,幫助你看清楚自己內心真正的渴望。

從情感需求來說,有些人選擇斜槓是因為希望填補內心的空虛感。可能是工作帶不來成就感,可能是生活缺乏變化和刺激,也可能是希望透過多元的身份來獲得更多的認同和歸屬感。這種情感驅動的斜槓通常帶有一種「救贖」的色彩,希望透過新的嘗試來改變現狀。

認知需求則反映在對學習和成長的渴望上。
有些人天生就是好奇寶寶,他們對世界充滿興趣, 想要探索不同的領域,挑戰自己的能力邊界。這類型的斜槓工作者通常很享受學習新事物的過程,他們的動機更純粹,也比較不容易感到焦慮。

而自我實現需求則是最高層次的動機,它來自於對個人價值和意義的追求。
這類人通常已經在某個領域有所成就,但他們希望能夠發揮更多的影響力,創造更大的價值,或者實現更完整的自我表達。

每個人的動機組合都是獨特的,沒有標準答案。重要的是你要誠實面對自己的內心,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麼。只有當你清楚自己的動機時,你才能做出真正符合內心的選擇,而不是被外在的聲音左右。

探索型斜槓 vs 生存型斜槓的心理差異

老木想和你分享一個重要的概念:斜槓工作者大致可以分為兩種類型,一種是「探索型斜槓」,另一種是「生存型斜槓」。

探索型斜槓的人通常已經有相對穩定的經濟基礎或主要收入來源,他們從事斜槓更多是出於興趣和自我實現的需求。他們有足夠的心理空間去嘗試、犯錯、調整,因此比較能夠享受斜槓帶來的樂趣和成長。這類人的心理狀態通常比較平衡,不會因為某個斜槓項目的成敗而過度焦慮。

相對地,生存型斜槓的人可能是因為經濟壓力、職涯瓶頸,或者對現狀的不安全感而選擇斜槓。他們希望透過多元收入來降低風險,或者尋找新的出路。這種動機本身沒有問題,但如果沒有適當的心理調適,很容易陷入過度忙碌和焦慮的狀態。

類型主要動機心理特徵常見挑戰建議策略
探索型斜槓興趣、自我實現好奇心強、心理彈性高容易分散注意力設定優先順序、深度發展
生存型斜槓經濟需求、風險分散目標導向、行動力強容易過度焦慮、身心疲憊循序漸進、保持平衡

這兩種類型沒有高低之分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階段和現實考量。重要的是你要清楚自己目前屬於哪一種類型,並且根據自己的狀況來調整期待。如果你是生存型斜槓,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,先讓自己在經濟和心理上都站穩腳跟,再慢慢朝向探索型斜槓發展。

重新定義斜槓,不被社群媒體綁架

圖片來源:Pexels

老木常常看到斜槓工作者在社群媒體上分享自己的「成功故事」:
月收入破六位數、同時經營三個事業、工作與生活完美平衡⋯⋯這些看似勵志的內容,卻讓許多正在摸索斜槓路上的人感到更加焦慮和自我懷疑。

「為什麼我做斜槓這麼久,還是沒有他們那麼成功?」

「我是不是不夠努力,才會覺得這麼累?」

社群媒體呈現的往往是經過篩選和包裝的「高光時刻」,它們就像是櫥窗裡的精美商品,看起來完美無瑕,但實際使用起來可能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。當我們用這些「櫥窗標準」來衡量自己的斜槓生活時,很容易陷入永無止境的比較和自我批判中。

真正的斜槓成功應該是什麼樣子?老木認為,它應該是一種內在的平衡感和滿足感,而不是外在的數字和標籤。也許你的斜槓收入不是最高的,但你在過程中找到了自己真正的興趣;也許你沒有同時經營五個事業,但你在每個領域都能深度投入並獲得成長;也許你的生活看起來沒那麼「完美」,但你感到真實和充實。

每個人的人生階段、資源條件、個性特質都不同,自然會有不同的斜槓模式和節奏。有些人適合快速多元發展,有些人適合慢工出細活;有些人喜歡高強度的挑戰,有些人偏好穩定的成長。沒有一種模式是絕對正確的,只有適合與不適合的差別。

斜槓工作者常見的4種心理困境與突破方式

在老木陪伴許多斜槓工作者的過程中,發現他們經常會遇到一些共同的心理困境。
這些困境就像是斜槓路上的隱形障礙,如果沒有適當處理,很容易讓人在斜槓的道路上迷失方向,甚至對自己產生懷疑。

第一種困境是「身份認同的模糊」。

當你同時扮演多個角色時,有時候會不知道「真正的自己」到底是什麼。白天你是行銷企劃,晚上你是手作老師,週末你是部落客,這麼多的身份讓你感到分裂,不知道哪一個才是「真實的我」。這種感覺就像是演員在舞台表演,最後連自己都忘記原本長什麼樣子。

第二種困境是「完美主義的陷阱」。

許多斜槓青年都有很高的自我要求,希望在每個領域都能做到最好。但現實是,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,當你想要在所有事情上都達到100分時,反而可能在每件事上都只能達到60分,這種落差會帶來巨大的挫折感和自我批判。

第三種困境是「選擇焦慮」。

面對太多的可能性時,反而不知道該如何選擇。
今天想學攝影,明天又想嘗試投資,後天又對烘焙產生興趣,結果每件事都只是淺嚐即止,沒有深度發展。

第四種困境是「時間管理失控」。

斜槓兼職看起來很美好,但實際執行起來常常會發現時間不夠用,工作與工作之間的切換也需要消耗大量的心理能量,長期下來容易感到疲憊和燃燒殆盡。

心理困境主要症狀心理成因突破策略實作建議
身份認同模糊不知道真正的自己、角色切換困難過度認同外在角色找到核心價值觀、建立整合性身份定期自我反思、寫下核心特質
完美主義陷阱過度自我批判、害怕失敗自我價值與表現掛鉤接受不完美、專注成長過程設定現實目標、慶祝小進步
選擇焦慮症無法做決定、頻繁更換目標害怕錯過機會建立優先順序、學會放手80/20法則、定期檢視目標
時間管理失控經常加班、感到疲憊低估切換成本建立緩衝時間、學會說不時間記錄、自我管理

面對這些困境,很多時候,我們會誤以為斜槓工作者應該要無所不能、永遠充滿活力,但事實上,每個人都會遇到挑戰和低潮期,這是完全正常的。重要的是學會識別自己的困境,並且用適合的方式來應對,而不是硬撐或者否認問題的存在。

如何判斷斜槓是否真的適合現在的你

在這個斜槓當道的時代,斜槓並不是每個人都必須走的路,也不是在每個人生階段都適合的選擇。
學會判斷斜槓是否真的適合現在的你,是一種智慧,也是對自己負責任的表現。

首先,如果你目前的工作和生活已經讓你感到充實和滿足,那麼貿然加入斜槓可能會打破現有的平衡。
斜槓應該是為了讓生活更好,而不是為了跟風或者證明什麼。如果你現在很快樂,那麼維持現狀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。

其次,考慮你的「心理準備度」。斜槓需要很強的自我管理能力、抗壓性、以及學習能力。
如果你目前正在處理其他重大的人生課題,比如家庭變故、健康問題、或者工作上的重大挑戰,那麼現在可能不是開始斜槓的最佳時機。

最後,這裡的支出不只是金錢,還包括時間、精力、以及人脈等支持系統。斜槓需要投入額外的資源,如果你目前的資源已經被充分利用,勉強加入斜槓可能會讓你感到過度疲憊。

如果經過評估後發現現在不適合斜槓,也請不要感到失落。也許現在不是斜槓的時候,但未來某個時機成熟時,你還是可以重新考慮這個選擇。重要的是,不被外在的期待或壓力左右。

給自己時間,讓斜槓成為滋養內心的養分

圖片來源:Pexels

斜槓工作本質上是一種生活態度,而不只是工作型態。
它代表的是對多元可能性的開放、對自我探索的勇氣、以及對生活的主動掌控。

無論你最終選擇什麼樣的斜槓模式,或者決定暫時不走斜槓這條路,真正重要的不是你有幾個斜槓,而是你是否在為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努力。當你能夠誠實面對自己的內心,清楚自己的動機和目標時,你就已經在通往理想生活的路上了。

斜槓的意義不在於證明你有多厲害,而在於讓你成為更完整的自己。願你能夠在這條路上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和方向,活出真正想要的人生。

專長生涯規劃、職場與育兒、親子關係、轉職、幼兒發展
營業時間週一到周五13:00–20:00 、週六週日 休息
營業地址600嘉義市東區小雅路353號1樓
官方網站覓祈心理諮商所
周邊交通嘉義高中、高工附近,可從嘉義火車站搭乘「光林我嘉線」至蘭潭DC步行2分鐘即可到達


» 更多推薦:

COOLMAX是智商稅嗎?你一定要知道的五大優勢跟三個缺點
如何挑選乳鐵蛋白保健品?10 款乳鐵蛋白推薦
黃冠華 | 只有內化過的知識才是自己的

更多精選文章
搜尋更多優質好文
更多精選文章
本周熱門文章
返回頂端